昨天的07章发出去之后,好多人评论或私信问我收纳上有什么诀窍。显然,这个问题跟他们仨暂时无关,那我今天就讲讲收纳。
要立flag就得先有成绩,这是人类认知权威的弱点,虽然人类始终也在喊“好汉不提当年勇”。但在我不想通过照片暴露我的生活细节的前提下,不聊成绩又完全没有说服力,那么我就说两件事:
事件一:我在大学的时候是因为打扫而出名的,这在我大四那次横扫艺术节N项大奖之前。虽然当时已经是大学了,但我还是保持着高考的勤奋,每天第一个到教室,因为来得最早,爱懒床的班长索性把班级钥匙交给了我管理(当时我们的教室是固定的)。
通常情况下我是比第二个人要早到一个小时来教室的,这一个小时里我并不是用来看书,而是用来打扫。我有个随我妈的毛病,就是环境不打扫待不下去,而且不是自己打扫的也待不下去,所以迫不得已我要负责这百人大教室的卫生,绝非因为我风格高尚,我也不具备什么“一室不扫何扫天下”的那种枭雄气质,我的打扫动力是极其自私的,就是为了自己舒服。
我把工作分解得很细致:一天只擦一块玻璃,全班的玻璃两周就搞定了;一天只认真擦一张桌子,那么一个月不到所有的桌子就都擦出底色来了,这是“点”的工作;“面”的工作是泛泛的,譬如所有的桌子还是要用抹布加水擦一遍的,所有人脚下的地面还是要扫扫并用拖布拖一下。
我真正因打扫出名,是因为擦黑板。
记得是大二的一次,我们添了一门新课程,男教授,对黑板的质感比所有人都要敏感的那种。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刚写了两个字就停下了,然后神经质一样试探着抚摸了一下黑板,紧接着又爱抚了一下黑板,第二个动作做得十分暧昧,以至于看黑板的同学都笑了。我是永远坐在第一排的,所以记得很真切。
那老师用自言自语级别的音量说:“嗯,这黑板擦得很好,写起来很舒服。”
讲完一堂课,老师宣布下课的前一句突然问道:“这黑板是谁擦的?”
全班都知道是我,因为虽然一百一十三个人,我们是没有值日生的,或者说值日表只执行了一周就成了形同虚设的废纸。
老师看了一眼坐在第一排里的我,说这黑板擦得很好,谢谢你,再接再厉。
然后全班就笑了,按现在的话,这叫“官宣”了,我不擦都不行了。
然后,老师就抱臂站到台下等着我擦黑板,看得出他的眼神,是迫切地想知道我是怎么在只有十分钟的下课时间里把篮球场大的黑板搞定的。
我心理素质一向好,虽然一百多人聚焦,但我也不会乱了以往的节奏。我擦黑板是高一就锻炼出来的,那时候我们经常换教室,每个教室的黑板质量都不一样,我早就锻炼出对付任何质地板材的各种窍门。大学里那种黑板是比较容易的两星级难度,比较新的磨砂玻璃,底色是墨绿,容易去粉笔灰也容易露出绿色的质地,总之是容易出效果的那种。
我擦黑板三块抹布:全湿的、半干的、全干但是接触面薄薄沾水的。我先用湿抹布自上而下把所有粉笔灰擦掉(黑板擦那东西就是祸害,千万不要用,它会让粉笔灰深深印入磨砂玻璃的“毛孔”,所以我都是把黑板擦藏起来,在讲桌角落里留一块半干抹布,这是铺垫),就是写古文的那种顺序:从右往左、从上至下,万万不可横着擦,那是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第一遍之后,黑板最右侧的部分已经开始干了,会显露出第一遍之后的成效,因为每个老师用笔力度不同、板书容量也不同,所以第二遍用多少力度和多少水分就全看第一遍之后的成果。第二轮用半干的抹布,好处是不会留太多粉笔灰渍,但第二遍最关键的就是要在这一轮之内干掉所有的粉笔灰,所以力度和抹布的整洁度就很重要。
第二遍的抹布水分,以用力拧不出明显的水流为基准,这是其次,最核心的,是擦的方式——抹布是折叠的,能根据抹布的面积折叠出N个面来,但每一面只能自上而下擦一“条”,一条擦完,必须换一面,然后再自上而下擦一“条”,不能懒。我当时早就练出个绝活,就是单手持抹布翻面,手一抖,用完脏的那面就收起来,干净的一面露出来,用完再斗腕,继续换面,同学说在下面看很有一种我在打竹板的架势,但在那个手机普遍都没有摄像头的年代里没人给我拍下来。
第三次是用干抹布,不用说,依然是要勤换面,万不能懒。因为到这一步的时候,十分钟下课时间就进入第七分钟了。
最后一遍不用抹布,而是要搬出我无法复制的看家法宝——手掌——给黑板抛光。通常只用右手,因为力度好控制(高三之前我都是左手吃饭的,冷不丁换了习惯,左手很多时候不像自己的,所以就不用),手掌在黑板上不能乱抹,要快速打圈才能实现抛光效果。
3+1的组合拳下来,正好八分钟,剩下两分钟用来上上厕所和洗手,回来正赶上打铃。
我们当时都是上大课的,两节课一门。下第二节课的时候,教授把隔壁班的所有同学都叫来了,说你们看他怎么擦黑板,学会了,回去擦——以后,这种质量的黑板,就是他X某人讲课的默认前提。
在二百多人的注视下把大学教室里的黑斑擦的可亲可舔,放在现在那句用滥了的话就叫“匠人心态”了吧。
因为擦黑板的事火了,一次全院大会上我被院长点名表扬。然后辅导员迫于舆论压力,自觉地把连申请书都没递交过的我,强行列入了预备口员的行列,当时每个班就仨名额。当然,一向孤傲的我,在毕业时临近宣誓仪式的时候我跑路了,所以到现在我也只是普通人民群众。
擦黑板这件事,另一个日记里面有,估计有人已经看过了吧,那里面写的都是真实的 https://www.douban.com/gallery/topic/24760/
擦黑板是一件,还有一件历史我长话短说,就是打扫寝室。我打扫的寝室干净到什么地步?宿管老师让女生来参观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了,我的寝室三年免检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当年之所以让宿管都震撼,是因为干净到老师不好意思进门踩地,每天的晚点名,两位宿管都是站在门外点好了就走,从不进门。
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我的整理、收纳都是军事化级别的,但真的不是,我很讨厌那种“床上不能躺人、杯子里不能有水、垃圾桶里不能有垃圾、衣挂上不能挂衣服”的反人类要求。我的整理、收纳就一个原则: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实用、通过大家的生活习惯确定每一个物品的所在位置之后,形成最科学、最人性化的“默认设置”,今后所有的整理围绕“默认设置”进行,再不需要第二次大扫除。
举个例子:譬如我的办公桌,我的习惯是我和显示器之间必须有个小茶海,那么以茶海为基准,水杯放在右手边距离茶海一个杯子宽度的距离、手机放在茶海左边保持一个手机宽度的距离,这两个坐标是永久不变的。哪怕你低头看手机,手摸到茶海之后也能迅速定位到杯子,哪怕回头跟人说着话,手指摸到茶海也能一秒定位到手机的所在。
我一直在做一个最坏的打算:哪怕某天我突然瞎了,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自己家里,我能摸索着做完所有的事情,不会发生某个东西找不到、某个东西碰翻、伤到自己的事件。
这是物品定位的技巧。
再一个技巧,就是归纳。归纳十分简单,在大的收纳面积上分割出几个单元条块,所有东西按照单元条块来摆放,即便杂乱,也绝不会显得无章。
还是以茶海为例:我的茶海30×30cm见方,跟我的小键盘一样宽,用两手两边一摸索,就可以把键盘正对茶海、茶海正对显示器,这样桌子上视觉就整洁了80%。茶海上可以摆放很多东西:泥壶、杯子、香炉、打火机……但无论摆多少东西,都限定在茶海范围之内,所谓乱不出格,看着就不乱。除此之外,一部手机、一个鼠标,别无他物。再出现其他什么东西,譬如钥匙啊、U盘啊、口香糖啊、眼药水啊,一律放在茶海上,不许出现在第二个地方。
这是物品摆放的技巧。
基于摆放,就是收纳。收纳在居家环境中一向是很头疼的事情,很多人为了实现科学收纳,买了很多小柜子、小箱子、小盒子、小格子……到头来还是乱。这是因为之前就没做好“默认设置”的功课,再就是平日没养成“物品定位”的好习惯,如果做到之前两点,小格子神马的都是多余。
以内衣和袜子为例。居家生活中这些东西繁多而零碎,像我,外套八个,每个季节两套,一个衣柜搞定;鞋子八双,每个季节两双,一个鞋柜搞定。但是内衣七套、袜子十四双,就需要一点收纳技巧。
我是一个床头柜抽屉就搞定了七套内衣,包括背心短裤秋衣秋裤保暖内衣裤这些,所有东西都卷起来大头朝下塞进抽屉,塞得满满,地震也不会乱,要找什么,鸟瞰之下一目了然,不需要翻查,应季的放在外侧,过季的放在内侧。袜子洗完之后,都两只一对套卷起来,放在哪?一个伸手就够得着、平时还看不见的地方——枕头下面、床头板和床垫(褥子)之间的缝隙里。
家居生活,被子啊、衣服啊什么的收纳还算好,毕竟体积大,最闹心的是那些零七八碎。我还是本着“单元条块”的原则。譬如我的大茶几上有两个茶海,一个上面是正常操作喝茶的,另一个全用来摆放杯子器皿,一目了然,拿取方便,看着还有气势。要清洗整理也容易:一壶开水下去,集体洗澡,洗澡水集体流入水桶,拎走倒掉,完毕。
生活里那些琐碎,我的收纳是本着“藏起来”的原则,就是屋子里一目了然跟样板间一样好像根本不是过日子的地方,但要找什么东西都很快能找到,所有藏起来的物品都距离要操作的地方不会超过一米。
拿工作台举例:我家里的工作台是个没有抽屉的桌面,桌上只有茶海、键盘、显示器。但办公用品都在方圆一米之内,咋做到的?简单——在桌下贴两个强力粘钩,3M胶面的那种,然后勾住一个篮子,平日里的相机、数据线、读卡器、U盘、转接头……全放在篮子里,伸手一摸,尽在掌握,然而不蹲在地下根本发现不了它们的存在,不会跟抽屉一样,一拉开就闹心。
眼不见,心为净。
有很多人其实喜欢乱,尤其家里,觉得乱一点才叫家。我也喜欢一大堆东西包围着我的感觉,温馨,柔软,有安全感。譬如我的床,一个人睡一个大双人床,两米四×两米四,床上两床被子、六个枕头,绵软温香。但我都会随手整理,每天都摞枕头、叠被子。其过程不光是为了整洁,更是利用这个过程梳理身心、想事情,譬如在心里打草稿、做笔记、做复盘。我打扫卫生的时候经常“心不在焉”,系统后台一直在高占有率运作。就像工作,百分之八十的时间用来讨论,另外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就会好的执行。
也许,这就叫最基本的“时间管理”吧。
就像村上春树的一本书的名字:跑步的时候,我在想什么。
我平日是学佛修道的,懂得万事万物其实乱才是无上真理。佛经和目前的科学界论调一致:这个宇宙,所有的东西都在互相远离、所有的物质都在粉碎、最终将乱成一锅均匀的粥,叫做“熵平衡”,是为“混沌”,等到了那个时候,会有另外一个力量撕开混沌、重新启动“奇点”,那就是下一次宇宙大爆炸、下一次盘古开天地、下一次某人说“要有光”的时刻,是下一个大的轮回。
故,所有企图逆行混乱的行为,都是逆天的行为。
但,这是万事万物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无需吾等凡夫俗子来操心,吾等也无法作为中流砥柱力挽狂澜。我们要做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里,砍掉业力带来的误以为的理所当然,从而整理灵魂、继续生活,让自己有所改观,而不是任性妄为地活着,是为修行。
至少,修行尚浅的我在现阶段是这么想的。
就像,我们四个谁都知道早晚会有分开的一天,但那四年里我们一直都在珍惜对方,并没有因为分手这个必然结局而互相伤害、彼此远离。
毕竟,物极必反。远离了,某一天还会在一起的啊。
所以一切都要好好的呢。
(太晚了,改天补照片吧,美容觉了。)
0コメント